媒体报道

音讯媒体范文乐鱼电竞10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06 点击:

  自我审查是新闻传媒自我审查之简称。其具体含义犹如我们在某个网站上发表文章,在短暂被导入网站的个人首页后被管理员或者编辑迅速删除,虽然文章本身没有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地方,但是媒体的管理员或者编辑不太清楚所要发表文章的价值导向,隐约感觉与当前的主流政治或社会价值导向不符,于是为了避免可能带来的麻烦,管理员或者编辑删除这些文章或者不予发表总该是没有太多坏处的。其实持有意见领袖地位的传媒、编辑、记者等,所追求的应该是新闻自由,如果被人以为有严重的自我审查,是不可接受的污名。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新闻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由于新闻自由作为一种表意性权利,因此新闻媒体有权传播其所选择的信息或意见。新闻自由的表意性质表现在免于某些禁止报道命令或事前限制措施之权利;即使事实传达有错误,可免受诽谤罪追诉之权利等,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因外界的压力而造成的自我审查。

  由于新闻媒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担任传达各种资讯的重要角色,倘若我们的政府可用命令禁止报道某些新闻信息或者要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或评论前,事先进行过多的自我审查,则新闻媒体业将耗费过大的成本去查证事实,新闻自由传达真实的使命即难以完成。总体上自我审查的存在不利于人们长久自由幸福的追求目标的实现。

  纵观我国历史,中国人几千年来因言获祸,不可胜数,因此也就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殊基因,这就是自我审查。有人曾形象的描述这种情形:几千年来,中国人尤其是的读书人像一匹被绳子套着的骡子,绳子的长度只有三尺,缚在一根木桩上。骡子明白,超出三尺,主人们的皮鞭无情。从此,骡子学懂自我约束,久而久之,他们活动范围的安全系数,只有两尺,连一分都不敢超越。经年累月之后,即使把绳子松了,他们也不敢乱说乱动。在我国,新闻媒体界的自我审查情况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知道很多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接受各种新闻管理机关的审核,这种审核之前或者之后还会有其编辑或者管理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一项关于新闻媒体自我审查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新闻自由的受限主要表现在业界的自我审查,更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在过去一年内,上司及同事在所处理新闻时有自我审查,三成受访者承认在过去一年处理新闻时有自我审查的情况。调查还显示,近六成受访新闻从业员认为,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和新闻自由的主要原因为自我审查及政府加强控制信息发放。

  我们有时候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信息及其他内容时,避免触及政府或者利益者相关者敏感的议题,因此单靠新闻媒体的力量还难以改善自我审查的情况。现时多是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办报,很多与政府管制机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亦有各种新闻传媒高层是各级的政协委员从属政府,很难要求他们完全放下戒线。只有公众为知情权要求新闻传媒多角度报道,才能改善现状,否则传媒只会继续政治跟风,进行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其实不仅新闻媒体有自我审查的现象,还扩展到各级人大代表在自己的言行和思维中有太多的自我审查以至于不敢真正的代表民意。南都社论曾撰文写到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会议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代议机构的会议室里存在着种种不在场的无形监视。正是这种监视,令代表们无时不在为自己的言论忧心,产生无所不在的自我审查,也是这种典型的自我审查导致了参政能力衰退。

  新闻媒体的自我审查,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审查模式和标准。百度搜索有百度搜索的关键字列表,搜狐搜索也有自己的关键字列表。遗憾的是,究竟什么才是最“权威”的审查标准,则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什么内容能够,什么信息不能,虽然总体上有一定的模糊的界限,但是具体到单个内容实体,则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开的标准。很多新闻媒体删除信息或者不予发表信息,并不是能够确认哪些信息是不能,而是走了一个极端,在没有任何外界介入的情况下,就审查了自己。最后其实成为了新闻媒体在揣测政府机关的尺度,甚至成为了政府机关审查尺度的先行者。

  当然媒体的自我审查却不仅仅是限于政府尺度。比如,德国和日本其实常年对华进行经济援助,但关于怎么援助的内容,国内鲜有报道,有人说是因为援助的面太大,并且项目分散,单个项目的金额比较少,所以不太容易能够引起注意,所以报道程度就很弱。然而,一旦对方宣布停止援助了,所有的新闻媒体就开始大肆渲染了。自我审查有时候是一支比“强制审查”更严厉的剑,长期下去,广大公众接受的信息就带有了明显的片面性。由于种种新闻媒体利益影响和自我审查范围的限制,新闻媒体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空间还需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音讯媒体范文乐鱼电竞10篇

  网络信息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各种诸如黄色、暴力、危害社会稳定和主流社会价值导向的不良信息,若没有限制,没有控制,如果每天都看到的都是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因此而带来诸多社会乃至违法犯罪问题;另外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其报道或者偏向不应仅仅受金钱、利益的驱使,在这种程度上,自我审查看起来好像也很有必要。

  然而我们之所以强调或者坚持减少自我审查,并不是说看不到自我审查的一些意义,主要是想着重呼吁遏制自我审查的蔓延。当前自我审查的蔓延让我们无法更多的知道社会和政府的真实情况。新闻传媒应该扮演监督政府及企业等角色,反映人民意见,透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可促进社会就某一议题的讨论,然而自我审查削弱了媒体的功能,亦剥削了公民的知情权。一个多元、开放、尊重的社会,应该容纳社会不同的声音,自我审查却令某些声音被淡化,甚至是不能被听见。无论是新闻媒体界还是普通媒体受众,很多人都表示,自我审查主要在淡化政府机关或者可能跟政府机关有千丝万缕关系者的负面消息或者可能认为的感敏的消息,淡化相关利益者的负面消息。自我审查,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和编辑们因为忧虑其言论会被秋后算账而自我审查、自我约制。我们呼吁新闻媒体处理新闻要无畏无惧,以专业态度报道及编辑新闻,真正拾起人们对各种传媒的信任,使自我审查能够在应有的范围和应有的领域内发生,不使其成为阻碍新闻自由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绊脚石。

  在我国新闻传播界,服从政府引导以及追求利润是新闻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新闻传媒在服从导向和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界形成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新闻传媒的所有者、广告主、国家机关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导向、利益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媒体的自由表达及其表现,制约了其独立地位,不可避免的出现自我审查乐鱼电竞。总体上自我审查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媒体的投资者或者发行人作为新闻媒体所有者应该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在整个新闻媒体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上,而编辑权应该属于新闻媒体编辑部负责人,这样可以保证新闻媒体传播的自由。然而,新闻媒体所有者对所有可能触动自身利益、影响利润收入的信息的审查、增删、变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自我审查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商业化新闻媒体内部的新闻自由。

  我们知道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我国,党报或者其能影响到的新闻媒体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其主办或者对其政治主张进行支持的新闻传媒,会有形无形中受其意思形态或者政治主张的影响,排斥一些信息的传播,进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进行各种自我审查。

  随着新闻媒体传播方式上的发展,人们希望其能够不再直接受控于行政权力,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势力团体。然而,在我国,作为信息基本来源的强大政府,仍采取种种方式控制新闻媒体。政府人员凭借权力对记者息,利用私人关系、威胁乃至奖励来影响和利诱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达到控制、操纵新闻媒体的目的。甚至更为直接的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新闻媒体进行干预,使新闻媒体不断的习惯于事前的自我审查。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传统思维和客观境况使得新闻媒体往往屈服于广告客户的诉求。虽然竞争的势头驱使新闻媒体公司不断地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质量和扩大观众群上来,但很多新闻媒体公司都还是以商业利润为导向的。广告客户极大地影响到媒体的发展,于是为了获取利润,新闻媒体就极容易屈服于广告主,开启自我审查之路。

  另外新闻媒体本身所持有的宗教立场及受众的偏好也会影响到自我审查的发生与否,为了维护其宗教立场或满足目标读者的偏好,以此维持其市场占有率或者支持度,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须在综合考虑内容、媒介、效果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容易偏离方向。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条件下开展文化传播,也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在中国乡村,农民依循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指导生产。例如,北方农村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等民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指令,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③。人们还把依照节气进行的农业生产与人体的四季变化对应起来,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逐步融入审美因素,赋予农历的十二月份各种别称。腊月的“腊”字,本义是“干肉”,由于这个月份最适合制作腊肉而得名。腊月与腊梅联系在一起便具有了诗情画意,与年终进行的“腊祭”联系在一起又有了慎终追远、血脉相承的厚重文化感。因此,“腊月”这个词在古人生产生活中逐步融入鲜花、美食、礼仪等诸多文化意涵,在新闻节目中善加运用能使新闻更有文化味道,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中国新闻话语的建构就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革命文化、活力四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种文化资源的全力中推进的④。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个纵向传承发展与横向交流互鉴的过程,只有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有生命活力。这就决定了,文化传播必须以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展示文化合乎规律性的“真”,而不是进行冰冷空洞的说教,甚至通过说谎、欺骗、强迫来让受众接受某种文化。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产品必须由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事实材料加工而成。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新闻传播,才能引导受众科学认知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对于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不再真实、客观、全面的时候,产生的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在媒体的加持下,商业炒作使得“过洋节”之风愈演愈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媒体一定程度地宣扬西方文化,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疏离中国优秀文化。这警示我们,身处文化传播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闻媒体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中介,就是要通过媒体的“有机运动”,全面、准确、真实、立体地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帮助国内外受众把握文化之“真”,进而明辨是非、合理取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而不是对某种文化必欲除之而后快,造成人类文化基因缺失的遗憾,应共同维护好人类文化基因的宝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本质力量定义为主体能力,强调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成果的总和。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是一种精神交往,是文化生产、文化交往、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在传播文化,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本身就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新闻媒体是人们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中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对所有人开放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门办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促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主流媒体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接收受众反馈是开门办报(台)的主要途径。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反馈速度相对比较慢,对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影响了受众参与的能力和意愿,导致受众对媒体传播过程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反过来使得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变成现实。信息革命导致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媒体必须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对新的媒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新闻产品加工传播平台,让受众够得着、用得上、好发声,更好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在新闻媒体平台上集结成军的媒体用户,有助于生产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更接地气的新闻产品,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展文化传播途径、整合文化传播系统等方面的优势⑤,用开门办媒体的务实举措提升文化传播质效。同时,要履行好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消除舆论杂音,保证文化传播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出现以后,旧媒介就会成为新媒介的内容。纵观人类传播史,随着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传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表现在新闻传播中就是在新旧媒介迭代创新、融合发展的同时,各种艺术性的审美元素也不断融入新闻产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将“乐”纳入“六艺”内容,开创了中国文化传播重视艺术审美的传统。不仅要博闻强记,熟读诗词文章,还要精通琴棋书画,从而更好地教化百姓、以文化人,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进入21世纪,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新闻媒体在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乐鱼电竞将音乐、戏剧、曲艺、动漫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新闻产品中,通过融合创新,提高新闻的趣味性、烟火味,生产出更多受众爱听爱看的产品。《新闻联播》中,各地华灯璀璨的夜景配上轻松优美的音乐,无需播音员解说,就成为报道新春佳节国泰民安的长消息、短消息;微信公众号上,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机智幽默的“小段子”就是精彩的新闻评论;抖音上,现代化军事装备镜头,加上简洁的字幕和激昂雄壮的音乐,就是震撼人心的军事新闻……这些在表达方式上成功创新的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全新实践,给进一步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新闻产品完全可以在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文学、音乐、小品等艺术元素,兼具审美享受功能,使新闻语言更加易于受众理解,新闻传播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在融入艺术元素、让新闻更具审美价值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产的文物品鉴、文学欣赏等内容产品,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通过选取中华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融入流行音乐、舞美等艺术要素,加上高水平的表演演绎和康震、廖昌永等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让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绽放出绚烂的现代光华。再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传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成功案例。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优节目越来越多,各种古代的艺术作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通过新闻媒体呈现给受众,再加上文化名人现身说法加以点评介绍,充分彰显文化传播所必需的价值导向,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成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版图的重要地标,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2006年初,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牡丹江市乡村游工作启动,笔者先后随从牡丹江市旅游局等部门走村入屯,寻找乡村旅游亮点,跟踪报道推进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做法。近年来,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下,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经过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呈现出特色亮点明显、综合效应强等优势。2010年,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拉动农业、林业等相关收入1亿元。这些数字显示出牡丹江旅游市场越来越成熟。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2006年,牡丹江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示范店工程”,乡村旅游工作进入全省前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并且形成了具有专业经验的经营管理队伍,许多工作走在了省内各地市的前列。如渤海风情园等三家单位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林横道镇七里地村、新安镇西安村、海林镇新合村、宁安小朱家村、江西村、瀑布村等七家单位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宁安市还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宁安市渤海上京旅游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海林市横道镇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牡丹江乡村旅游业经过几年大力打造,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户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2010年,牡丹江市旅游局鼓励农业旅游区和各县(市)、区、乡,采取各种方式开展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制作电视专题片和宣传画册,广泛推销牡丹江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并到上海等城市进行乡村旅游品牌促销活动,扩大了牡丹江乡村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新闻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随着近年来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成规模,乡村旅游的品位也在提高,各旅游景点不再走“千人一面”的老路,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实践积累,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应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比如,镜泊湖附近的瀑布村开发了镜泊峡谷游,夏秋季节以当地森林、湖水为卖点,冬季以冰雪旅游为亮点,狗拉爬犁、雪地自行车等,吸引来大量外地游客体验。海林市新安镇新合村开发出集吃、住、观、游于一体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游,宁安市江西村因出产响水大米而闻名,农民们大声叫卖大米,引来外地游客尝鲜,品朝鲜小吃,使得旅游旺季村里各家旅店常常没有空床。海林市横道镇七里地村,距离威虎山影视城不远,村里的农民在农忙季节扛起锄头到田间地头干农活,农闲时间换上演出服装,到威虎山影视城里的电影电视剧剧组打工,当群众演员,一天轻轻松松也有几十元的收入。牡丹江市东安区兴隆镇大湾村,曾是全省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多在村办企业打工,有许多人自己当上了老板。笔者曾走进一家肉灌制品企业与员工们一起体验食品加工过程,对此进行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如东安区兴隆镇大团村有三个木材企业,安置村里5名残疾人就业,笔者与残疾人一起到厂里“上班”,看工艺半成品的生产过程,并据此写出相关报道。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非常受农民欢迎,这些都是记者关注和报道的亮点。此外,随着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形成现代新农村风貌、高新科技农业园区、乡村生态环境、民族村落、花卉和林果种植、水产养殖、观光休闲农园等7种类型,媒体应通过体验式采访,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集中连续宣传旅游亮点,宣传牡丹江的乡村旅游,扩大影响面,提高知名度。

  我国进入了新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新媒体手段尤其依赖和重视,人们对新媒体的应用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对发展观念进行改变和创新,积极地探索发展新模式,应用新媒体现代化信息科技技术,将新媒体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之间有效融合,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受到了新时代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欢迎,人们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了信息的获取和更新,逐渐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降低了使用。目前新媒体是新时代背景下现阶段发展中的主流媒体,充分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多种优势特点,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和人群需求,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随着新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增多,新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提升了人们对其的认可度。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自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手机或其它多种互联网工具,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新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传播速度较快,这种鲜明的优势完全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的弱势。为了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稳定创新发展,要对新媒体应用的重要价值加强重视,充分将其结合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发展中,融合二者之间的优势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未来更好地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1]。

  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信息采集方式不正确,采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闻采集和编辑的过程中,方法过于陈旧、老套。而现代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采集方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工作人员忽视了对信息收集方法的创新,这样的形势下,使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信息采集的效率较低,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造成不利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在采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采取的采集方式陈旧,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信息滞后,传播速度达不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标准,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及时性,将信息及时传播出去,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2]。

  (一)改变和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要将自身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和新闻传播途径进行改变和创新。因为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不进行积极地革新,将会使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对未来的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首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将信息传播的受众数量提升,不再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局限于传统方式内,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拓宽信息传播的途径上进行拓展创新,提升受众群体的数量,保证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广度,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量提升[3]。(二)改进新闻形式、丰富新闻内容。为了促进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除了改变和增加新闻媒体信息的传播途径,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外,要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改革,丰富新闻内容,改变新闻形式。在新媒体融合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结合受众群众感兴趣和热爱的新闻内容,吸引这些受众群体能够对下一次的新闻内容保持兴趣。新闻传播的内容如果无法吸引受众群众,会对新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在对新闻信息的内容编辑过程中,要改变新闻方式,将更多的信息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加入更多民生问题等群众关注的话题,根据受众群众当地的特有文化、语言和习俗等加入编辑内容,丰富新闻内容,创新新闻形式,激发受众用户对于阅读新闻的兴趣,提高民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4]。(三)收集受众用户的意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效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受众群众的用户意见,根据用户反馈总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时调整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改正信息传播工作中的缺陷,提升新闻传播的工作效率,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平稳发展。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加强对用户意见的重视,改进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避免问题扩大,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收集受众群众的意见,征集有效建议,发展更多有效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方向,创新途径,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背景的融合发展中,拥有更多有效的高效发展路径,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未来奠定良好基础。(四)增加交流,强化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新媒体下和群众互动的重要价值加强重视,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有效性,增加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媒体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好感度,促进媒体亲切感的提升。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在平稳发展的模式基础之上,加强社会平台的建设力度,例如微信、QQ以及论坛等应用,在社交平台上加强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提升交流效果,有效借助互动平台的优势,使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掌握观众对信息传播内容的反馈,整合有效的用户反馈信息,改善和完善新闻环节,满足观众需求,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新闻策略。充分应用各种互动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软件,提高新闻事件信息的速度,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对新闻信息的相关节目进行预告播出,提高用户关注度,提升收视率,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5]。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因素的影响下,受众群体发生了改变,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实际状况,将新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发展,要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改进信息传播的方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保证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1]闫艳华.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18):86-87.

  [2]胡安川.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与新闻媒体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0):76+78.

  [3]舒秋明.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7):253.

  [4]郭强.浅析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J].电视指南,2017(07):111.

  草根。新闻媒体在传播危机信息时具有的草根性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所谓的草根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只是政府,更多的是普通受众。一般而言,在传统媒体传播中,危机信息是单向的,是具有“后仰性质”的传播方式。随着新闻媒体发展,其传播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前倾性质”的传播方式。此外,新闻媒体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传播与接收空间,将危机事件透明化。2008年汶川地震,新闻媒体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灾区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不仅让受众了解到灾区的现状,并且也帮助灾区在短时间内收到全国各地的赈灾款项与赈灾物品。

  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在法制社会中,新闻媒体成了社会政治因素与社会势力的主要表现形式,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成了主要监督工具。新闻媒体介入公共危机管理,在传播信息、传递知识、反映社会舆情的同时,也成了大众交流与讨论的主要平台,对公共危机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舆论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力量,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政府的管理都产生相应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新闻媒体,并且在制定规章制度、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从新闻媒体报道的角度出发。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面对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利用资源则离不开新闻媒体。新闻媒体能够将局部比较典型的事件及时转移到公共问题中,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反映社会舆论,让政府将比较分散的、潜在的公众意愿上传,从而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比较明确的政策需求。

  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传递危机知识,加强教育,开阔视野。根据新闻媒体的三大功能,可以得知新闻媒体具有文化传递的主要功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将危机知识及时传递给大众。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新闻媒体在及时传递危机信息的同时,也在短时间内传递危机知识,部分新闻节目邀请权威专家,为大众解答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并讲解地震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因此,新闻媒体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可以提高大众对学习的兴趣,也从根本上增强了大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与理解。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公共危机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在发生危机之后,政府及时对危机处理政策、危机处理策略进行调整。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大众利用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制定的危机应对策略,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政府。因此,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能够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了解,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此外,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为公共危机管理奠定物质基础,引导受众积极支持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涵盖信息量大,影响范围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剖析。从非典时期的全民行动引发的思考,再到总理为民工追工资等等,均体现出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在经新闻媒体报道之后,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促进政府及时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因此,从整体角度分析,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是化解危机的实施者,并且也是促进我国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与载体。

  善待媒体,就要讲平等、重沟通。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既不能拉关系、走后门,也不能敬而远之、避而远之。相信我们新闻队伍,能够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可以依赖的队伍。要学会善待媒体人,广交媒体朋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学会与媒体沟通协商,平等相待,真诚合作,绝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善待媒体,就要讲尊重、重支持。对新闻媒体报道,既要强调宣传纪律,又要尊重媒体按照新闻价值规律去寻找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在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上做文章,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支持媒体努力做到围绕中心宣传、主动服务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有力引导舆论。

  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都要为媒体采访报道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条件,对那些妨碍阻挠正当采访甚至扣压证件设备、限制人身自由的简单粗暴行为,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善待媒体,就要讲宽容、重改进。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杜绝原则性的错误。然而,快节奏的新闻工作中,一些小差小错难以避免。出现一些情况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与新闻媒体一起查原因、找问题,帮助改进工作,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创造适度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要正确对待媒体的舆论监督,把媒体的批评报道作为改进工作的推动力,把工作改进情况及时向媒体通报,争取媒体理解和支持;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错误和瑕疵,尤其是面对网络媒体上可能出现的以讹传讹,要正面澄清,以正视听。当然,宽松不等于放松,宽容不等于纵容。要小事讲宽容,大事讲原则。要着眼于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把创造宽松工作环境与严格执行宣传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宽严适度、宽严相济。

  善待媒体,就是讲关心、重服务。广大新闻工作者长期夜以继日奔波在采访现场,奋笔于案头灯下,他们的敬业精神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应当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切实关心帮助新闻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新闻工作者协会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业管理,发挥独特优势,创新工作机制,真心实意地为新闻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发挥好党委、政府联系新闻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要发挥好新闻媒体“正面宣传”的作用。正面宣传,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对社会发展中积极、健康、光明的内容,进行肯定性、赞扬性报道和评价。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针。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发挥好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哪个地方就能形成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就能有效凝聚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用媒体,就是我们要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发挥媒体各自的特色,从栏目设置到主题设计,从视角选择到宣传策划,到战役布局,都要精心筹谋,精心部署,精心实施。宣传部门和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宣传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宣传干部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创造活力,把全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上来。

  二要发挥好新闻媒体“热点引导”的作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各类问题易发多发。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好,容易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善用媒体,就是我们要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真实准确信息,及时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一定要牢牢掌握话语权,积极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提供传播空间。

  三要发挥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上存在和发生的矛盾、问题,进行揭露性、批评性、建议性报道和评价。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善用媒体,就是我们要善于运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科学、依法、建设性、有领导的舆论监督,对那些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现象,对那些因官僚主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予以揭露和抨击,更好地发挥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

  一要深化教育。要坚持“党管新闻”的原则,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四个意识”,打牢理论路线、政策法纪、群众观点、知识素养、业务工作“五个根底”,发扬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六种作风”,真正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纪律严明,坚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报道和不良广告“四大公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要健全制度。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靠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靠机制约束。推进制度建设,既要坚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又要针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逐步建立新闻采编人员考核录用制度,抓紧建立和实行新闻媒体刊发报道新闻实名制、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报道活动回避制度、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制、公开纠错制等制度,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努力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

  三要严肃纪律。新闻媒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反对见利忘义、自以为是、违规违纪。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材料,用事实说话,严禁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虚构事实。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为准绳,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强加于人。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分析,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持以理服人;情况不清的要及时沟通,把握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涉及重要、敏感问题的要送审把关,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可通过内参等途径反映。

  四要强化监督。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要接受群众监督。各地、各新闻单位要向社会公布有关制度规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渠道。对接到的举报电话、收到的群众来信,要专人管理、责成处理,并及时公布查处结果。要注意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主动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

  善待、善用、善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善待是基础,不能善待,就谈不上善用;善用是目的,善待、善管,归根到底是为了善用;善管是手段,做不到善管,疏于管理,就无法做到善用。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核心和灵魂是善待媒体,只有善待媒体,媒体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工作打好主动仗,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要在善待媒体的基础上善用媒体,使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和喉舌,更好、更自觉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服务。要通过善管媒体,把从优待媒体和从严管媒体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敢管、善管、管好。媒体人要有配合意识、呼应意识,以更佳的工作业绩赢得党委、政府的信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黔东南各级党委政府有与各级媒体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传统,长期欢迎并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闻过则改,与各级媒体关系融洽。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妥善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做媒体记者的朋友,自觉为媒体服务和提供一切方便,最大限度发挥媒体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黔东南、发展黔东南、造福黔东南人民。

  近年来,有关中西方新闻媒体自由现状的争论较多,但是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方学者往往都过多关注本国媒体利益并为之辩护,结果使得这样的讨论变得情绪化,达不到相互沟通的目的。为了使中西方能就新闻自由等问题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本篇论文试图从以社会平衡发展的观点出发,本着实事就是的精神,来分析中西方新闻媒体自由现状并探讨产生中西方新闻自由异同的成因,也期望能从讨论中得到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今年四月,笔者参加了一次中美可视电话讨论会,由美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处组织。讨论会主要有关新闻自由,中方参加者是近二十名媒体记者和高校学者,美方主要是倡导新闻自由民间机构的两名负责人。这场二小时的讨论会后来演变成了一场中西方有关新闻自由的争论,因为双方各执一词,相互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样的争论大概已不是第一次,而且也不限于讨论会的形式。不过,争论的焦点一般都包括以下两方面:

  (1)如何看待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中的新闻媒体自由?西方人士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出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中一些不符合西方新闻自由的做法,并认为中国新闻媒体没有新闻自由,因为中国媒体是受政府控制的。按照他们的传统观点,只有完全脱离政府控制的新闻自由才是真正的“新闻自由”。

  (2)中方人士则指出在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尽管在所有制上不受政府直接控制,但他们也不享有绝对的自由,只是新闻自由的受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

  概言之,就目前来说,西方学者往往把新闻自由问题当作靶子,试图通过指出中国媒体新闻的“不自由”的状况,攻击中国的现行政治制度,这一点已昭然若揭;而我国学者当然也不甘示弱,要揭示出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等。在这样的争论中,双方往往针锋相对而且有时会变得较情绪化,一般不可能达成共识,最后通常不了了之,较难达到东西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都是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自由观以及中西方之间不同社会背景产生的对新闻自由的不同理解相关。正因为如此,上述这样的讨论从一开始就缺乏交流的基础,最后不欢而散也就不足为怪。

  本篇论文试图从以社会平衡发展的观点出发,本着实事就是的精神,来分析中西方新闻媒体自由现状,探讨产生中西方新闻自由异同的原因,期望能从讨论中得到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同时也使中西方能对新闻自由等问题能更好相互理解。

  中西方在新闻媒体自由的认识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是很容易理解的,“从根本上讲,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命题。”[1]要求新闻自由似乎是全世界的共识。然而,给谁自由,多大程度上的自由,却决不是纯粹个人的或抽象的问题,而是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方面等密切关联的。

  首先,应该承认,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新闻自由是保障一切自由的前提。另外,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及其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使新闻自由这样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普遍接受。大多数人(包括多数政府)都认为新闻自由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得到尊重,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总体发展,这些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尽管如此,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国家的普及过程也是曲折的,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也是残酷的。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步把这种观念正在变成为一种政府和国民的自觉行为,并逐步深入人心。事实上,新闻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远不如某些美国政客、媒体精英鼓吹的那么悠久、牢固,而是一个缓慢、曲折的变化过程。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一味地否定中国的新闻自由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否定了西方新闻自由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很多西方学者的这种偏见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同时应该看到,西方国家也存在对新闻自由的控制;只是控制手段、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政府与媒体集团利益的不断磨合,现在的西方国家媒体和其政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默契,而且这种默契由于是通过市场规律而取得的,同时在表面上政府和媒体之间又不存在所有关系,使得政府和媒体之间这样的默契变得无可挑剔。这也许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标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成为政府地应声虫和传话筒;解释好了这个问题也许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新闻自由会有所帮助。

  前一两年,西方国家对南联盟轰炸的报道便是一例。在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那段时间里,北约对新闻的调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北约的新闻调控,一向标榜完全自由独立的西方媒体的宣传步调和北约极其一致。西方媒体当时扮演的角色甚至引起了本国读者的质疑,法国的一期《快报》周刊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中说,“法国媒体怎么能够把南斯拉夫形式说得象牛仔片中那样不是黑就是白呢?难道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媒体还要由北约来控制吗?”[2]

  事实上,只要我们对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略加分析,我们就大可不必对西方媒体表里不一的做法大惊小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新闻事业的本质差别主要在于媒体的所有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讲由私人所有,为大集团所控制,为垄断集团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则是他们天经地义的事。若要反其道而行之,恐怕新闻媒体生存基础就没有了,也无从谈新闻自由。因此,在西方国家里,新闻自由尽管被标榜为一切自由的保障,但必须服从于生存和发展这个大前提。换言之,在理论上讲,新闻自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成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工具的。

  在实践中,西方国家政府确实也没有完全放弃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自由的控制,有些国家甚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旦新闻媒体的自由状态伤及到了国家安全,政府也就会撕下平日温和的面纱,毫不犹豫地执行起新闻控制的功能。英国就规定在战争状态下,政府有权取消新闻自由,实行军事管制[3],只是历届英国政府自二战以来从来没有动用过这样的权力。这倒不是英国政府不想动用,而是没有这个必要。这说明两点:(1)新闻自由有可能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国家的发展和利益构成威胁,所以要授权英国政府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权取消新闻自由;(2)历届英国政府自二战以来从来没有动用过这样的权力说明英国现有的新闻自由体制能较好地适应其政治、文化、经济体制,其新闻自由体制没有对国家发展构成威胁,所以没有必要实行紧急管制。这在客观上给人没有侵犯新闻自由的感觉,但是这并不表明新闻自由在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是绝对的。

  此外,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出于其全球战略考虑,美国成了这种做法的积极推行者。他们以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相对较高为由,要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东方国家(例如中国)也要按照他们的新闻自由模式推行西方式的新闻自由。

  由于目前在国际信息传播过程中基本上是西强东弱的态势,东方国家要求按照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实行符合其本国的新闻自由体制的呼声基本上听不到,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东方国家不尊重新闻自由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新闻媒体自由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时代的发展使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尤其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正确的新闻自由观已成为任何社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中国大陆经济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也带动了媒体的发展。如果以西方的眼光来看当今中国大陆媒体的发展,他们也许还是能够提出诸多不足。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今天大陆媒体的现状,那么,应该承认大陆媒体的变化是巨大的[4]。这无疑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包括新闻媒体的自由度的扩展。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那样,“在当代中国,特别在当前,新闻自由言说逐步被新闻法治言说所取代,新闻自由言说正实现从对新闻自由为言说中心向其制度化形式-----新闻法为言说中心的转向。”[5]但在这样一个转向的过程中,国人会面对诸多的问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我国只是在近代才逐步开始从西方引入的,说到底新闻自由是一种舶来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五千年底蕴既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对于新闻自由这样一个与意识形态密切关联的概念,在其引进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能否适应本土社会环境的问题。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就出现过为了引进新闻自由概念而引进的现象,或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而引进的局面,或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已。总之,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有时,即便有法可依,但无法较好执行。有时,尽管国家对新闻自由概念已达成共识,也认为从长远来讲这样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里具体可以表现为:新闻自由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政府对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较敏感,把媒体的作用会看得太大,因此不太愿意受众接受多源信息,害怕这样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不利。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受众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所谓的“温室效应”,由于受众对多源信息认同度较差,受众在心理上有时会经不起多源信息的冲击,或者说,对于多源信息所造成的信息冲击波抵御能力相对较差。

  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6]。但总体而言,我国新闻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模式下运行,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牺牲一些新闻自由,更多强调宣传价值,较注重在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有时,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则会走向保守,把新闻自由流于形式。这里一个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新闻自由观的理论思考:中西方不同的新闻自由观源于中西方各不相同社会环境

  1.新闻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7],因为这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总要打一定的折扣。在现实生活中,其相对的程度以各个社会的总体环境而定。中西方对新闻自由的不同表述就与他们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新闻自由观的社会整体性是较理想的、无形的,但其个体的操作性却是看得见的,必须为人们所接受。理想的整体性在哲学层面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到具体操作层面身处不同社会环境的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而且这些不同的人们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新闻自由观并决定新闻自由的在现实中的存在形式。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明智的外国学者也有相同的意见。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资深教授约翰.梅里尔就认为,每个国家的新闻制度都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来制定。梅里尔教授说,按照欧洲自由主义学派的传统观点,个人意志应该超越国家和集体的意志,美国的新闻自由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的。但在中国,按照孔子的观点,集体比个人更为重要,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上建立的新闻制度,当然应该有别于西方。新加坡实行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没有全盘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所以,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和运用,也应该视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8]

  2.同新闻媒体一样,新闻自由也具有双重性,即自由和制约两方面。笔者认为其理论源头源于新闻媒体的双重性,媒体的商品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新闻自由的自由和制约两方面。新闻媒体本身是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新闻媒体要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的自由同时也是“资本的无上特权”。[9]新闻媒体与其出资者的所属关系决定了新闻媒体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与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埃弗里特.丹尼斯不谋而合。丹尼斯认为:“美国新闻界生活在各种规定和规则、惯例与限制当中。从世界标准看,它是相对自由的,尽管附带有所有这些对其自由的限制。即使对美国新闻界所处的这些条件作最浮光掠影式的表面审视,也会告诉我们它不是线]

  可以这样说,自由和制约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伴随而发展的。新闻自由一方面保障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也设定了自由所不可逾越的边界。“在任何时候的自由系统总是在那个时候存在的限制或控制系统。”[11]所以,新闻自由是相对的,绝对的新闻自由无论在中方还是在西方都是不存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对新闻自由的提出不但没有损伤到新闻自由,反而是对新闻自由的理性尊重,也不会导致绝对新闻自由的丧失。

  3.上文谈及对新闻自由的控制在中西方都存在,所不同的只是控制手段、范围和方法而已。就控制手段而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李良荣教授认为主要有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和暴力等四种模式:

  (1)法律控制模式是看得见的,但程度有大小,目前主要包括隐私、侵权、保密法规等。这种模式有一定规则,往往经营权和编辑权分离。西方国家多数实现这种模式,由于其在新闻自由方面有着良好的历史渊源,在法律控制过程中往往运作良好,这使得西方国家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体制显得有规可循,有较强的法制性。此外,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自由的法制性与其整个社会的法制化相得益彰,成为整个社会法制版本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行政控制模式也是看得见的。其特点是政府或老板可以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对新闻媒体运作进行干涉。我国现行新闻自由体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模式进行。行政手段模式对新闻自由的干涉在程度和范围以及手段上有较大的随意性,经营权和编辑权往往不分离。有时这种控制的氛围是无形的,会促使媒体单位产生一种过分的自律感(或恐惧感),使得新闻自由的理念不能达到一种在法制化的规范程度。但是不应忽略的一点是,行政控制手段并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在新加坡(本文在后还有详论),甚至在自诩完全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行政手段也并没有完全绝迹。在很多西方国家,行政手段对新闻媒体自由的干预往往体现在对国家安全的保护上。美国学者沃伦.布里德说,“在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大众媒体有时为了尊重社会习俗、公众行为和秩序安定而牺牲了重大事件报道的准确性。”布里德进一步解释说,任何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与社会内聚力。[12]

  (3)经济控制模式:主要通过广告和投资方式来控制,控制手段也看得见,但规模往往较小,主要看经济实力。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较流行。目前,随着资本渗入媒体的趋势日趋强烈,经济控制模式也必将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入世后,这种模式会更加凸现出来。

  (4)暴力控制模式:主要通过恐吓记者来达到控制新闻的报道内容,或使批评性报道很难开展。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犯罪行为,多为黑社会势力所为。这种控制模式不同社会环境中都会出现。[13]

  从上述对这四种新闻自由的控制模式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社会在对待新闻自由这个问题时都不可能光采取一种单一手段。通常来讲,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往往是多种控制手段并存的局面。

  4.新闻自由的两方面(自由与控制)正好与媒体合政府密切相关:与新闻自由相对应的是媒体;与新闻制约相对应的是政府。政府的本能是要控制新闻自由,使其成为相对的新闻自由;而媒体的本能是要获得绝对的新闻自由,希望不受任何的控制。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政府和媒体对新闻自由的不同需求达到的和谐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当然,达到和谐的标准要看新闻自由能否“维护秩序与社会内聚力”,即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平衡发展。这一说法与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六原则之一不谋而合:“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看生产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4]

  三、社会平衡发展原则对新闻自由观的启示:新闻自由观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平衡发展原则

  1.新闻自由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社会次序为前提。按照西方社会学的观点,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个整体。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则表现为社会冲突。因此,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15]。正如前文提到过的,任何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社会内聚力。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整体的子系统,也不应该违背这一原则。事实上,社会稳定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普遍愿望,而且也是西方“丰裕社会”中人们乐鱼电竞的一种强烈愿望。对于新闻自由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套用同志谈到民主时的一段话,“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用那一套,非乱不可。”[16]

  因此,笔者认为衡量新闻自由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平衡发展是否有利,即社会平衡发展原则:自由与制约两方面的平衡,媒体的商品性和工具性的平衡,市场和法律的平衡,政府和媒体之间的平衡。总之,只有当新闻自由这样的概念适合于社会总体平衡发展原则才会有利于社会的本身发展,当然反过来,也会促进新闻自由这样的理念向更高层次发展。

  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媒体之所以能起如此重要作用)都脱离不了社会的整个运作体系。媒体本身只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分子,也必须从社会的平衡发展中才能取得发展,必须在社会整个体系正常运作之时中才能发挥其有利于这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就有为了获取新闻自由而获取其形之嫌,流于形式。

  说到底,新闻自由的发展必须考虑一个社会环境的历史发展进程、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和国家利益。任何为了偏袒新闻自由而忽视其他社会体系子系统的做法都将违背社会平衡发展的原则,到头来,“新闻自由”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新闻自由。真所谓“皮(社会环境)之不存,毛(新闻自由)将焉附”!

  2.鉴于新闻自由这样的理念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因此在新闻自由观本土化的过程中会有阶段性和反复性,这一点已在中国历史和现实得到证实。但从反正的角度讲,笔者认为这种阶段性和反复性恰恰说明中国不是在排斥新闻自由理念,而是在根据自己的本土环境是新闻自由这样的理念能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一点正好也吻合了笔者上述提出的社会平衡发展的原则。作为对于这一原理的验证和阐释,本文将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分析加以说明。

  个案一:新加坡尽管在经济上完全实行自由化,基本上与西方国家接轨,但是在政治上却相对“保守”,确保新闻自由的理念能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国民教育水平能有机结合。新加坡议会最近通过的反对外国电视媒体报道本国事件的议案便是一例。即使是对于新加坡国内的媒体,政府控制也相当严格,要求各个媒体与政府步调基本保持一致。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新加坡在其相对的新闻自由观之后较好地保持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一直较为平稳。新加坡的新闻控制的成功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学者的认可。毕竟,以社会动荡的代价去换取不切合本国实际的所谓新闻自由是得不偿失的。

  个案二:前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一夜之间完全实行“民主化”,新闻自由也在一夜之间完全实行全面西化。现在的俄罗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制度转型国家,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并按自由主义市场模式改造整个经济体系的艰难进程中,社会的震荡与冲突此起彼伏,矛盾与危机接连不断,而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俄罗斯新闻事业也在国家转型期谋求生存、痛苦探索。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俄罗斯新闻业完全西化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是“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动荡,这可能和它一夜之间突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关。目前俄罗斯新闻业面临巨大的危机,新闻秩序极其糟糕,“俄罗斯的新闻记者在面对各种困难的同时,还被无情地置于恐怖氛围之中,要时刻警惕对自己人身安全的威胁,甚至于暗杀。”[17]非常可悲的是,俄罗斯新闻“突进”并没有赢得西方的青睐和认可,相反,西方国家还在各个方面不断挤压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

  新加坡和俄罗斯两国的个案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新闻自由是一个绝对相对的概念。它既要受到时展的限制,也要受到空间的限制。任何国家的新闻自由都会不可避免地会烙上本国的特色,也只有保持适当的本国特色才能保证新闻自由在当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使得这个国家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反之,则必然会使本国人民和国家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道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大国是有启迪意义的。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尽管源于西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不同社会体制国家的共同追求。但是在追求新闻自由的本土化过程中,新闻自由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不过,凡是在遵循社会平衡发展原则的国家,新闻自由不但能促进这个国家的更好发展,而且也会使新闻自由真正成为这个国家和国民的自觉行为,使新闻媒体享有真正的新闻自由。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和某些东方国家(如新加坡)中已经得到验证。

  因此在共同追求新闻自由这一大前提下,新闻自由的理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会表现出多样性,这样才符合这个多样世界的特性。我们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新闻自由都被贴上一个统一化整的标签。无论是用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去衡量西方,还是用西方的新闻自由观来衡量中国,都会有失公允。新闻自由这一特性决定其必定是一个有棱有角的本土产物。

  对西方国家而言,新闻自由之所以能在他们国家被普遍认同是因为新闻自由有助于他们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而且这种“有助”状态本身也还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任何企图用新闻自由为借口从事政治性目的的活动都会妨碍国际社会的正常交流,无助于中西方之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又能尊重各自的本土性。

  对现实中国而言,应该承认我们的新闻媒体自由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改革,但是也应该反对那种脱离中国现实的新闻自由观念。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应该重视新闻自由在我国平稳适度的发展,这既是现实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呼唤,同时也符合长治久安的国策。新闻自由的恰当发展也必定会给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带来更大的活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即将加入WTO。对于中国来说,WTO决不仅仅意味着加入一个经济组织。它的影响一定会涉及到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像对新闻媒体自由这样的意识形态理念的冲击将会超越人们的想象,因此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目前无法估计的。不过,只要能遵循社会平衡发展这一原则并大胆探索,我们相信WTO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将中国的新闻自由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也会使中西方更好地相互了解,不再出现本文开头提及的没有结局的争论。

  7.《报刊文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第1546期,2001年5月24日

  14.《报刊文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第1546期,2001年5月24日

  15.《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P12,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一)三大传统新闻媒体的竞争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独领了数百年的风骚。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只要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新闻媒体,也就必然存在着不同媒体之间的激烈的竞争。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二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仅拥有无线年底,全国已拥有无线倍;有线电视台和教育电视台从无到有,分别达到1202座和940座。如果将三种电视台合起来统计,那么,1995年所拥有的电视台数量,是1978年的97.6倍。在同一个时段,公开发行的报纸增长了7.7倍。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不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这种情势还将延续下去。

  (二)第四媒体的迅速崛起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经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并且已经有了第四媒体之称。到1997年9月底为止,全世界约有1800多家新闻机构利用因特网播发自己的新闻。世界著名的新闻机构都纷纷上网发行。我国的《广州日报》于1995年率先上网。此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日报》(英文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也都紧随其后,上网发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部级的新闻机构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大陆的网上用户已近百万(虽然与我国总人口的庞大基数相比,这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现有的网上用户,仅限于文化层次特别高,对信息的需求量大、要求特别高的那一部分人--但这近百万用户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仍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再则,时下电脑进入家庭的速度,正呈几何级数增长。计算机网络化的进程已大大加快。一言以蔽之,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比人们预料的要快得多。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形成四大媒体竞争的格局,已经不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二、第四媒体的四个强项第四媒体有着其他新闻传媒所无可取代的诸多优点。这些优点,暂时还不为广大受众所充分认识。今天,第四媒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脑家庭化和网络化的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四媒体的突出优点将会全方位地显示出来。那时,它将对传统的三大媒体构成全面的威胁。

  我们大致可以说,第四媒体有着四大强项。(一)凭借网络进行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第四媒体凭借网络进行新闻传播,因而速度快、范围广。它既有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快捷之长,又无广播电视传播新闻信息覆盖面有限之短。网络所到之处,也就是新闻信息所到之处。它既不受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受刊播时间的限制。报纸媒介绝无可能在瞬间即传遍全球。在这点上较之第四媒体不免逊色。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传播新闻,虽可瞬间之内即传即至,但它们离开了遍布各地的复杂的中转设备,是不可能覆盖全球的。与第四媒体相比,它们也是有自愧弗如之处的。第四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的最大长处。就此而言,在第四媒体成为重要媒体之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才真正地、名副其实地成为“地球村”。

  网络将国家元首与普通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中国妇女报》1999年2月1日刊登周作亮的题为《到网页去做客》的文章。文中说,国家首脑上网是全球性的趋势。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全世界很多国家的首脑都上了网,如: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1999年的中国被称为“政府上网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笔者从internet上得知了主席上网的消息,内心非常激动,于是怀着喜悦、好奇的心情,轻击键盘ccic/jzm,主席的网页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该网页包括个人简历、生活环境、职务和思想信仰、个人爱好、家庭生活等。网页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主席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在传统的三大媒体那里是不可能见到的。

  有资料显示,网络新闻已经构成对传统的三大媒体的挑战。在1998年关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白宫性丑闻报道大战中,网络新闻击败了所有传统媒体。是年1月18日凌晨2时许,美国《特鲁基报道》网站独家披露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莫尼卡之间的性丑闻。这条消息一经上网,立即传遍全球网站。本可稳居“全球独家”地位的美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则谨慎地于1月17日深夜在杂志付印前最后一刻将报道撤了下来。《》和《洛杉矶时报》则迟至1月21日才进行报道,比《特鲁基报道》整整晚了三天。美国媒体业权威杂志《多样化》前不久发表的一项调查情况表明,网际网络上的新闻媒体阅读率正在直线上升。如CNN新闻网的收视率较以前增长了10倍;原先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基报道》网站的网页阅读率亦较前增加了7倍,在世界“网络市场指数”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办报参考》第142期,解放日报社新闻研究室编)可见,网络新闻对传统三大媒体的挑战,已经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

  (二)实现多媒体传播,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第四媒体可以方便地实现多媒体传播,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受传者在接受由第四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时,既可以用耳朵听声音(播音员或主持人所说的话),又可以用眼睛看图像、画面和文字。在这一方面,报纸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报纸不具备声音,但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不过它所刊登的图,只是缺乏动感的新闻图片。用新闻图片去表现新闻事实的连续性过程,实在是勉为其难。再一个是报纸传播新闻存在的时间差的问题。再快的报纸新闻(包括图片新闻),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处理,也总要比新闻事实的实际发生“慢一拍”(甚至会慢几拍)。广播所传播的新闻,有声音而无图像、无文字。比之第四媒体传播的新闻,它尚缺少可视性、可感性。人们在捕捉和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习惯于用眼睛,当然,更习惯于眼睛和耳朵并用。从这点上说,广播媒体似乎有它的先天性的不足。它的稍纵即逝的特点,使受众在尚未听清新闻或想记而未记住的时候一筹莫展。电视媒体似乎拥有使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黯然失色的综合性优势。它兼备声、像、图、文,似乎是得天独厚。但倘若与第四媒体相比,它仍有不及之处。受传者在需“打住”细看、细听、细琢磨的地方,无法让电视媒体中断播放,在某处停止。而第四媒体的受传者,却可以很方便地使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定格”。不仅如此,利用第四媒体接受新闻信息,还可以很方便地倒回去,寻找和捡回初看、初听时所失落的声、像、图、文。

  (三)打破了传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第四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打破了传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在网上,实现传者与受传者角色身份的转化,简直就是易如反掌。新闻机构也好,新闻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好,既可以方便地查阅、接受网上的新闻信息,同时也可以很容易地向网上传入自己所采写的新闻信息。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功能,到了第四媒体那里,就有了全新的意义。它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交流,由有限的范围推及网上传播的整个过程(所谓“有限的范围”,是指:同步性的双向交流,只限于广播的某些时段----听众可以将电话打进直播室与主持人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电视媒体的某些栏目和报纸媒体的某些版面,提供一定的时段和空间进行双向交流,但都是有时间距离的)。还不仅仅是双向交流,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闻信息。反观三大传统媒体,又有哪一种媒体有如此能。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